Skip to content

科技视角(1):天然气(甲烷)、氢气、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奥秘

 

         在丰富多彩的气体世界里,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 CH₄)、氢气(H₂)和二氧化碳(CO₂)犹如三位各具特色的 “剑客”,它们在诸多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与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以及环境保护息息相关。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三种气体的物理及化学性质,还有它们在地下储存技术方面的异同之处。
 

一、三种气体物理及化学性质

气体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 CH₄)氢气(H₂)二氧化碳(CO₂)
分子重量(g/mol)16.0432.01644.009
密度(25°C 和 1 atm,kg/m³)0.66820.083751.842
动态粘度(293.15 K,10⁻⁵ Pa・s)1.100.881.47
比热容(kJ/(kg K))2.16514.050.70
相对空气的比重(空气 = 1)0.550.071.52
正常沸点(K)438.15526.15216.15
临界温度(K)190.5633.19304.21
临界压力(MPa)4.601.317.38
临界密度(kg/m³)162.731.43468.19
在纯水中溶解度(g/100 g)0.00230.000160.169
在空气中扩散系数(cm²/s)0.210.7560.16
热值(kJ/g)50 – 55120 – 141.7
化学性质简述可燃性,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取代反应可燃性,燃烧产物为水,具有较强还原性,可与氧化剂反应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可参与光合作用

二、天然气(甲烷)、氢气及而二氧化碳地下存储

(一)共同点

  • 地下空间利用
这三种气体在储存时都充分借助地下空间来实现大规模的存储。地下环境相对稳定,受外界如气温变化、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干扰较小,能够为气体营造出相对封闭且容积可观的储存环境,以满足大量气体的存放需求。例如,欧洲部分地区会利用废弃盐矿改造而成的地下空间,同时开展天然气(甲烷)的常规储存、小规模的氢气储存试验以及二氧化碳封存相关研究,充分发挥了地下空间的优势,实现多种气体储存相关探索与实践的统筹利用。
  • 安全防护需求
无论储存哪种气体,地下存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都是关键所在。都需要构建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例如设置多层密封系统,安装灵敏的泄漏检测传感器,对地下空间内气体的浓度、压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能迅速发出预警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确保周边环境以及人员的安全。以美国的一些地下能源存储项目为例,不管是储存天然气(甲烷),还是进行氢气或二氧化碳相关的存储试验,都配备了先进的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这些系统可实时将各类监测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以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响应任何潜在的安全隐患。
  • 地质稳定性考量

地质稳定性是开展地下气体存储的重要基础。针对这三种气体的地下存储项目,都需要对存储区域的地质结构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勘察与评估。要确保地层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能够承受气体注入及储存期间产生的压力变化,有效避免因地质不稳定而引发地面沉降、出现裂缝等问题,进而保障储存设施可以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我国在建设地下天然气(甲烷)储库、规划氢气地下储存项目以及筹备二氧化碳封存项目时,都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运用钻探、地震波检测等多种专业手段,详尽了解地下地质构造,为项目的安全实施筑牢根基。

(二)差异点

差异点天然气(甲烷)地下储库地下储氢二氧化碳封存
储存技术难度天然气(甲烷)相对来说,分子和密度比氢气大,临界温度也较高,较容易实现液化储存(如液化天然气 LNG),在相同能量储存量下所需空间相对较小,储存技术也较为成熟,但仍需严格把控防止泄漏和爆炸等安全问题。 地下储氢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氢气分子极小且质量轻,扩散性极强,这使得对储存空间的密封性要求近乎苛刻,哪怕极其微小的孔隙都可能成为氢气泄漏的通道。而且氢气的临界温度极低,液化储存条件极为苛刻,即便采用气态储存,也需要更大的空间以及更精准的压力控制,才能维持其稳定状态,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地下储氢的技术难度与成本。 二氧化碳封存同样有着不小的技术挑战,其对地质条件要求较为特殊和严格。不仅要求地层有高孔隙度和低渗透率来容纳二氧化碳,还得确保地层上方存在良好的盖层,防止二氧化碳向上逸散。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地层的矿物成分,因为二氧化碳在地下有可能与岩石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等,进而影响封存的长期稳定性。 
储存目的侧重天然气(甲烷)地下储库主要着眼于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在整个能源供应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在天然气产量过剩的淡季,将多余的天然气注入地下储库进行存储,而到了用气高峰时期(如冬季供暖季)或者供应紧张阶段,再从地下储库中提取出来,以此实现对天然气供应的 “削峰填谷”,确保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各方面对天然气的稳定需求得到满足。地下储氢的核心目的在于满足未来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大规模应用的需求,为氢能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储备支撑,例如为氢能汽车、氢能发电等领域提供稳定可靠的氢气供应,助力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布局地下储氢项目,期望通过攻克技术难题,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氢能供应体系。二氧化碳封存旨在通过将工业生产、能源利用等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捕获后注入地下进行长期封存,从而有效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是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众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相关项目,致力于寻找合适的地质封存地点,不断完善封存技术。
监测复杂性 天然气(甲烷)地下储库的监测工作相对成熟且遵循常规流程,主要聚焦在对天然气储量、压力、温度等关键参数的动态监测,以及对储存设施完整性的定期检查方面。通过定期安排专业人员下井检测设备状况,并结合地面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收集温度、压力等数据,及时掌握天然气的存储动态,保障天然气能够安全储存以及高效提取,同时严密防范天然气泄漏引发的火灾和爆炸等安全事故。 

地下储氢的监测重点在于对氢气微量泄漏的精准检测以及对其扩散行为的实时追踪。由于氢气一旦泄漏便会迅速扩散,所以需要在储氢区域及周边环境布置高密度的监测点,同时配备高灵敏度的氢气专用传感器,以便能够实时掌握氢气在地下空间及周边环境中的浓度变化和扩散路径,及时察觉潜在的泄漏隐患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另外,还需密切关注储存空间内的压力变化,因为压力波动可能对储存设施的密封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二氧化碳封存的监测则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不仅要对二氧化碳的注入量、压力、温度等基础参数进行持续监测,还要密切关注二氧化碳在地下的运移情况,包括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扩散范围、速度等,以及它与地层水、岩石等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先进的监测技术,比如借助地震监测技术来探测地下流体的变化、运用地球化学监测技术分析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等,通过全面细致的监测评估,确保二氧化碳能够长期稳定地封存在地下,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三、结语

天然气(甲烷)、氢气和二氧化碳这三种气体凭借各自独特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而与之相关的天然气地下储库、地下储氢以及碳封存技术,作为应对能源需求和环境问题的关键手段,它们既有诸多共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借助 CMG 软件模拟,可针对三种气体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地质适应性,模拟它们在地下储存时的相态变化、与地层的相互作用等情况,为优化各自的储存技术提供参考,比如帮助改进天然气储库的运行参数、攻克地下储氢的密封难题、完善二氧化碳封存的选址及工艺等。|

Designed using Magazine News Byte. Powered by WordPress.